白露早,初霜晚,寒露是种植小麦的好时机。其实,在寒露节气播种小麦。那么如何选购小麦种子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1、坚持品种审定的原则
根据国家和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选用品种。克服盲目求新的思想,不要受某些广告或片面宣传的影响,引进未经试验的品种,以免给生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凡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必须是通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并由国家或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
国家或各省区域试验,一般在不同生态区均布有试验点,试验代表性、准确性较高,对品种的适应性、抗逆力、产量等性状的鉴定比较客观、准确,所以经国家或省审定通过的品种一般均能在其适应区内广泛应用。
此外,一个品种的好坏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育种家们的不断努力,育成更好、更新的品种,就会逐渐淘汰旧的、性状逐渐变劣的品种。因此,不管某个小麦品种在当地表现多么好,都要至少每3~5年更换一次新品种。
未经审定的品系只能作为搭配品种试种或示范,不能推广。市场上的少数单位和个人可能会将刚培育出来、未经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检验的品系拿出来,以新品种的名义向农民宣传。更有甚者,将已被淘汰的品系冠以新品种或奇特品种大量推销,引种后造成减产或绝产。
2、根据当地气候生态类型特点选用品种
任何一个小麦品种都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因此,在选用和引进新的品种时,一定要清楚是否适合当地条件种植,选用生长发育特性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可避免春性过强的品种发生冻害,或冬性过强的品种造成贪青晚熟。
处于北方与南方冬麦区过渡地带的黄淮冬麦区,一般宜选用分蘖成穗率中等,产量三要素协调的半冬性和弱春性中间类型品种。
山冈地、旱薄地,一定要选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成穗多的多穗型品种,因为这些品种同时具有耐旱、抗瘠薄能力。
平原地区,高肥力地块,一定要选择抗倒、抗病的高产品种。
中等肥力地块,一定要选择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的稳产、高产品种。
3、根据生产条件和水平选用品种
选用良种,首先要考虑丰产性,而小麦良种的丰产性与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选用品种时必须要考虑本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在当地种植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技术环节,特别要注意该品种的弱点,以便通过栽培技术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
在水肥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地区,应选用耐肥、抗倒、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
在大面积中产区,应选用适应性较强、丰产性较好的品种。
在肥水条件差的山区、沙碱地,应选用耐旱、耐瘠能力强的良种。
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贫瘠品种。
在土层较厚、肥较高的旱肥地,应种植抗旱、耐肥品种。
4、根据耕作制度、作物茬口选用良种
耕作制度的改革往往对小麦品种有新的要求。
在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一般要求晚播早熟品种。
在间作套种区,要求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的品种。
麦、棉套种,不但要求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要求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以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在黄淮麦区腾茬早的早播麦田,选用冬性、半冬性品种;腾茬晚的中、晚茬,一定要选用春性、弱春性品种。
5、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选用良种
选用品种应注意分析本地区病虫害、自然灾害特点,选用的大面积推广良种必须对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寒、旱、湿、干热风、穗发芽等)以及病虫害有较强的抗耐性,以达到丰产丰收之目的。
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
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
南方多雨,渍涝严重的地区,日照少,穗分化时间较长,宜选用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
6、选用品种必须综合评价
选用和推广品种既要以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又要辩证客观。不单纯以试验中的产量高低和长相好坏取舍品种,不能片面追求免疫品种,要全面衡量品种的综合性状和稳产性。
大面积推广的良种应该是优点多、缺点少,特别是综合性状优、遗传基础丰富,对主要病害具有较好的耐病性和抗病性,抗主要自然灾害,产量高而稳。
看一个品种的好坏要以多年的连续表现来定,不能以一年表现定取舍。有些品种经过几年的连续表现证明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品种,虽然不属于新品种,但可以放心大胆地加以推广应用。
7、根据小麦产业发展要求选用品种
包括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符合制品的要求,子粒饱满、容重高、销售价格好。
选用优质专用麦(强筋麦)品种种植,一定要注意对外签订订单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同时相对连片规模化种植,以便实现优质优价。
8、慎换当家品种
更换当家品种或从外地引种时,要通过试种、示范再推广应用,以免给生产造成经济损失。
因为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种子是可以自繁自留的。自留种子一定要做到去杂去劣、单收单打、单晒单放、防虫蛀防霉变,纯度和发芽率,不然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020年高产小麦品种推荐:漯麦9908-小麦种子-豫穗农业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半冬性大穗型中早熟超高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27天,生育期与温麦6号相当,幼苗越冬半直立,苗期长势强,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居高77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有蜡质,抗到性强,期叶宽短上举,穗层厚,纺锤型,穗大,码密,结实性好,不孕小穗少,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籽粒白、半角质、饱满度好、千粒重高,一般亩成穗35-40万,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6-48克。该品种高抗倒伏,抗寒,抗干热风,中抗白粉病和叶枯病,中感叶锈病和纹枯病。
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河南省区试,比对照温麦6号(豫麦49)增产4.4%;江苏淮海农场高亩产697公斤。2007年河南省区试平均亩产635.2公斤,比温麦6号增产7.3%;河南省孟州市减伯镇南董村百亩丰产方6月4日精小麦专家组实打验收,亩产658.1公斤。2008年河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4.2公斤,比对照骤麦49增产7.3%。2008年国家黄淮麦区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7,8公斤,比新麦18增产7.2%。2009年蚌埠市小麦品种展示固镇县良种繁殖场展示点奋产达615.5公斤。
栽培要点:
适播期10月8-:20日,播晕每亩8-12公斤,晚播应加大播量,应施足底肥,氮、磷、钾合理配比,拔节期期补施肥料提高成穗率,做好春季纹枯病防治和“一锁三防”工作,喷施叶面肥,增加粒重夺丰收。
适宜区城: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2020年,河南省豫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诚挚欢迎广大农资经销商前来咨询合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