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子选的好,管理跟上能高产,小麦选种的技巧!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农户咨询,怎么选购小麦种,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小麦选种的几个技巧和注意事项。
如果种子有这些现象一定要注意!
1、不抗冻和不抗倒春寒的表现。
冬季冻害和倒春寒的冻害后都会造成小麦群体的减少,小麦群体减少或明显减少后,一些春季的小分蘖就会在滞后的一段时间内就会成穗、抽穗和灌浆。但由于它们抽穗晚、灌浆时间短暂,在小麦收获前这些晚抽的穗子灌浆和籽粒的后熟还没来得及正常终止,它们就被一同收获了。这些籽粒,有些还是绿色的,由于其数量相对较少,靠着其它干燥籽粒对这些未成熟、干燥籽粒所含水分的吸收,终这些籽粒也变得干燥、并具有发芽能力。但是,这些籽粒的颜色还是保持着绿色。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种子中这样绿色籽粒多的品种相对来说,其受冬季冻害或“倒春寒”危害的程度要大,选择需要慎重。
2、黑胚籽粒和重量较轻的“白粒”多时,说明它们与小麦茎基腐、纹枯和小麦赤霉病不抗等有关。
小麦任何一种小麦病害的发生终多多少少都会在种子上留下“痕迹”。相对来说,小麦茎基腐、纹枯和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发生后它们在种子上留下的“痕迹”会更加的明显、典型——轻飘飘的“白粒”和难看的黑胚。这些带有“痕迹”的病粒,它们不仅在当代表现了“不好看”,更严重的是它们还多是带菌体,有传播和扩展病害的嫌疑。这样,我们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只要种子不是“包衣”的,这些带有较多病粒的种子就很容易鉴别。不论一些品种的广告和经销商说什么,种子表现是的证明。
3、种子颜色灰暗皱瘪并伴有破胚,说明这这样的品种不抗倒伏和容易穗发芽。
小麦倒伏后,由于小麦个体相互间的叠压,使得小麦终无法顺利完成灌浆和后熟过程,这样获得的种子颜色没有光泽、甚至皱瘪。小麦成熟期遇雨,或与倒伏同时遭遇的降雨,会让不抗穗发芽的小麦在穗子上发芽。有些由于降雨时间短,发芽不明显但小麦胚已经有破、种皮较褶皱、无光泽等表现时也属于穗发芽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种子时一定强调种子的光泽度要好。
4、容重较低“不压手”,籽粒偏小偏瘪的种子说明它们不耐高温。
在分析今年小麦减产原因时我们说了,今年小麦“大”减产的主要原因是“高温”。这个高温发生在两个时期,一个是发生在三月中旬的、另一个是发生在五月中旬的;而三月中旬的更“要命”。两次“高温”都对小麦灌浆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它们表现在籽粒上就是让籽粒小、瘪,容重低(这种情况河北中南部更加明显)。
选小麦种子的技巧
一是因天选种。
根据天气条件,特别是极端低温和寒潮天气优化布局。北部冬麦区选择冬性品种,黄淮冬麦区选择半冬性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选择半冬性或春性品种。严防春性品种或半冬性品种北移,导致小麦冬前发育过快,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造成死蘖、死苗。
二是因地选种。
根据土壤条件,特别是地力水平和浇水条件科学选种。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应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应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
三是因灾选种。
根据灾害种类,特别是中后期灾害发生规律避灾选种。干热风重的地区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危害;后期降雨多的地区,选择抗穗发芽的品种,防止“烂场雨”造成小麦发芽和霉变。
四是因病选种。
根据小麦病害发生规律,因地制宜选择抗(耐)病品种。小麦条锈病多发区、重发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减轻病害危害;南方多雨、渍涝严重的地区,选用耐湿、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
五是因制选种。
根据种植制度,特别是前茬作物、种植方式合理选种。麦棉套种地区,要求品种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要求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特点,以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六是因质选种。
根据种子质量,特别是籽粒品质和商品品质选择良种。根据各地消费习惯,选择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要求的品种。种子要求籽粒饱满、容重高,籽粒整齐度、一致性好,发芽率符合国家标准。
小麦种子推荐:周麦25-小麦种子-豫穗农业
特征特性:
属中早熟品种,分蘖力强,苗期长势壮,两极分化快,成德率高。冬季耐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强。株高73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抗倒性好。旗叶宽大、上冲,穗长方型,耐后期高温,熟相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卵圆型,籽粒饱满,平均亩穗数39万穗左右,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5克左右。是周口农科院新培育的又-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品种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9.1%;
2007-2008年度续试,比对照增产8.4%。
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8.6%。
2009年度生产试验,比对照明显增产。
载培要点:
1、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亩播量8-10公斤左右。
2、播种前要进行包衣处理防止地下害虫。
3、施足底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稳氮、增磷、补钾及微肥。适宜地区:
适于黄淮海冬麦区的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及同类生态区种植。